——兼谈《心灵捕手》观感及青少年成长咨询
一
23岁的吉酷阿达是来自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帅小伙,在2016年《星光大道》比赛中,勇夺2月的月赛冠军,获奖后他涕不成声。对他而言,这次获奖意义非凡,他希望通过这尊奖杯向父亲展示自己这几年在外辛苦打拼的成绩,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从而缓和他与父亲的关系。
阿达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小时候活泼调皮,常做出同龄人不可能也不敢做的事,大家认为他是学武奇才,在不大的县城晓有名气。由于他的调皮,没少遭身为警察的父亲打骂,虽常遭父亲打骂,但母亲是疼爱他的,5岁前过着衣食无忧的童年时光。
这一切在他5岁时戛然而止——父亲因事牵连抓进看守所,母亲悄然离家出走,带走家里所有钱物,再没回来。不久,父亲无罪释放,带着阿达和7岁的姐姐住进单位的一间简易平房里。此时的阿达仍玩性不改,常遭受父亲更为严厉的打骂,难过时阿达会爬进山里,一个人悄悄哭泣,思念着妈妈。没了妈妈,长他们不少的堂姐成了姐弟俩生活中的“妈妈”,尽力照顾着他们。
阿达9岁时父亲再婚,很快有了两个弟弟。15岁阿达进入高中,姐姐也在一所中专学习,为供姐弟俩上学,父亲腆着脸向所有亲朋借钱。
高中开学不久,阿达做出一个惊人之举:放弃高中,进入一所武术学校练散打。阿达想法很单纯:父亲在看守所曾遭到同监犯人的殴打,吃了不少苦;警察工作也让父亲惹恼不少犯罪分子,他担心这些人会找父亲麻烦。他要练好一身本事,将来可以保护父亲和家人。父亲是当地彝族有名的摔跤手,他要像父亲一样成为散打的王者。
2年的苦练,阿达终于在一项赛事中获得冠军,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他第一时间想到父亲,立即赶回家向父亲报喜。一直蒙在鼓里的父亲这才知道阿达居然没上高中,偷偷出去学“伤人伤已”的散打。身为警察的父亲,深知打架斗殴的下场,担心阿达从此更不学好,出去砍砍杀杀,成为社会上的混混、流氓,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见到阿达,气不打一处来,摔了奖杯,撕了奖状,虽经族人调解,但这对屈犟的父子仍闹到要断绝父子关系。
刚外出学习,有件事让阿达更伤心:一天,在集市上看到一个披金戴银的打份入时的女人,一眼就认出是妈妈。上前喊“妈妈”,这个女人起初怀疑阿达是诈骗犯,经多次确认,终于相认。领着阿达吃了顿饭,买了件衣服,叮嘱阿达如果生活上差百个二百的,她可以给。阿达开心极了,自己有妈妈了!
不久,阿达从外地回家,身上钱已不多,给妈妈打电话要,回家时顺路取。妈妈说正带孩子呢,没法送去。在回家的路上,阿达从乘坐的大巴里分明看见妈妈正在路边打牌,根本没带孩子!看着窗外的妈妈,阿达伤心极了,感觉女人好可怕!
后来阿达学过街舞,拿过省级比赛冠军,依然没得到父亲认可,今年终于站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展示了自己。这次回家父亲还算高兴,已外嫁的堂姐也赶来祝贺。与父亲单独相处时,父亲仍希望他回到自己身边,娶妻生子,毕竟父亲自己已六十多岁,需要阿达,阿达一时难以答应。
二
阿达想把自己的成功与母亲分享,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母亲正在成都一所女子监狱服刑。来到监狱,阿达犹豫了,在姐姐的劝说下,终于见了母亲。母亲开始不承认,后来才认了他,然后是声泪俱下的忏悔。本来有无数话要问母亲的阿达一时语塞,任由妈妈诉说。很快会见结束,看着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阿达百感交集,蹲在地上,久久不愿离去。
为消除阿达对母亲的憎恨和与父亲的隔膜,阿达、父亲和姐姐一起来到《心理访谈》。
心理专家请阿达和姐姐分别做了家庭排列,姐姐的家排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稳定结构:父亲、阿达及继母生的两个弟弟站在外,她、唐姐、继母和母亲站在内,母亲在最后。她说,这是她心中家的样子,男子主外,女人主内,家庭很安定。自己做了母亲后,特别希望家尽快稳定下来。
阿达把家庭成员按父亲、自己、姐姐、唐姐、继母、两个弟弟和母亲排成一字型的纵队。心理专家认为,纵队排列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投射出阿达内心是极度不安全的。这么多年母亲在家庭中的缺位,使妈妈在他心中被忽略了,以至于排在最后。
母亲对阿达的抛弃和欺骗,使阿达形成“女人太可怕,不值得信赖”的观念,基于此,他一直没敢正真恋爱过。为改变阿达的这一认知,心理专家请来一个“好妈妈”和“坏妈妈”(演员),当“坏妈妈”准备向他道歉时,他不愿再继续,咨询只好暂停。
阿达一直想和父亲和解,但两个男人性格都太坚硬,谁也不愿主动和解。为了更好地展现当年父子冲突,咨询现场先呈现多年前阿达散打获奖回家的一幕:台上父子(演员)各自的内心告白,让阿达和父亲看了泪流满面。父亲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很愧疚,想向阿达道歉,但一直没说出口。在嘉宾程立耕和心理专家的引导下,父子俩终于彼此理解,父亲张开强有力双臂紧紧拥抱着阿达。
姐姐也走向前,依偎着弟弟和父亲,一家人的心终于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温暖!
三
多年母亲的缺位及15岁时母亲对他的欺骗,使阿达对母亲形成的认知泛化成对所有女性的成见:女人真可怕,不值得信赖,让他无法与异性形成亲密关系,阻碍他正常的恋爱和对婚姻的向往。父亲平日反复控诉母亲的背叛,更加深他这一信念(也是对父亲这么多年含辛茹苦抚养他和姐姐的认可和忠诚)。
咨询现场,心理专家尝试通过“坏妈妈”向阿达道歉,改变阿达这一认知,但没成功。像这种长期形成的认知模式很难通过一两次咨询调整过来,需要通过咨询师与求助者多次咨询才会产生效果。整个咨询过程中,觉得心理专家违背“先易后难”的咨询原则:先从容易改变的入手——相对于改变对母亲(女性)的认知,父子关系的缓和相对容易些。
改变阿达对女性和母亲的看法,需循循善诱:告诉他并不是所有女人都像妈妈一样,比如他的姐姐和堂姐,她们都是好的女人和母亲,即使是妈妈也是一分为二的——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心理访谈》是一档访谈类心理节目,整个咨询过程中有众多人参与,针对阿达这种长期形成的认知疏导,最好是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两人(类似节目中的“心灵密室”)间进行交流,效果会更好,这让我想起《心灵捕手》中对问题少年威尔的咨询过程。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讲述一位名叫威尔的麻省理工院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打开心灵,消除了人际隔阂,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影片中多次出现咨询场面:起初蓝勃给威尔介绍了几位心理专家:第一个看似是位认知方面的专家,放松地与威尔交流,有着严重阻抗的威尔猜想该专家是同性恋,故意挑逗他,心理专家一怒之下,佛手而去。另一位是催眠专家,威尔假意进入催眠状态,戏弄心理专家,在一旁的蓝勃气得直咬牙。两次咨询,我发现蓝勃教授均在场,使我想起今秋开学初的一次咨询,家长请我家访,我没交代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须离开,与其儿子单独交流。在近一个小时内,家长不离左右,儿子一直没开口,咨询无法进行,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家访中唯一失败的经历。
蓝勃先后请来5位心理专家,都在威尔的戏耍中愤然离去。蓝勃想起自己的大学好友桑恩,桑恩正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教授心理学,经蓝勃劝说,桑恩答应了。
第一次与威尔见面,桑恩要求蓝勃离开现场,单独与威尔在一起,威尔又开始耍他的挑逗支俩,嘲笑桑恩“娶了个错误的女人”,这彻底激怒了桑恩,掐住威尔脖子,把威尔摁到墙上,这时咨询时间到了,愤怒的桑恩这才松手。
蓝勃担心桑恩不会继续对威尔心理辅导,没想到桑恩决定继续做。第二次是在户外,桑恩就第一次威尔所说的话,向威尔敞开心扉,告诉威尔“你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后来经历了彼此沉默,打破沉默,从彼此生活经历中探讨心灵成长,使威尔接纳过去,接纳自己,影片最后桑恩脸贴着威尔不断说“这一切不是你的错!”威尔终于放下自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桑恩也在帮助威尔过程中,内心得到了修复,从妻子病故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
四
3年前看《心灵捕手》,我懵懵懂懂,从业2年多才开始真正理解其中一些真谛:心理咨询首先要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咨询师敞开心扉,求助者与咨询师才会产生共鸣和认同,咨询才算开始。用心咨询,与求助者在同一频道上探讨问题,协助其成长。在与求助者的陪伴成长过程中,咨询师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现代社会许多方面急功近利,心理咨询行业亦是如此,个别从业人员恨不得一次能解决求助者所有问题。然而许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往往沉疴多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须一步一步来。尤其像威尔这类所谓的“问题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非人虐待,形成并固化了一些认知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和矫正,会给自己未来造成很大困挠,对于这类心理问题疏导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8月初从无锡回归以来,我咨询了不少青少年成长个案,自己力争在咨询过程中做到“说人话,接地气”,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在陪伴过程中,自己也会忆起曾经年少的自己:任性,无知和脆弱,理解和接受自己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各种磕磕碰碰,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成长,凡事坦然了许多。
威尔在桑恩的帮助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心理辅导过程,我想阿达也需要这样一个类似过程,使阿达像威尔一样,敢面对自己曾受到的伤痛,内心建立起可信任的亲密关系,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真爱!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力量,也是所有心理咨询从业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