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心理访谈》推出系列节目《回归》。讲了四位服刑人员的回归人生。
一
第一期是关于一位即将出狱的少年,他因盗窃入狱两年,一个多月后即将出狱。入狱这两年,母亲没来看一次,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出现了斗殴现象。
其实这位少年的身世蛮苦的:4岁,父亲因意外身亡,8岁,母亲改嫁,长期在姥姥家生活,辗转多个亲戚家,14岁,又回到爷爷身边。刚上初中就开始迷恋网吧,辍学后曾学过修理、打过工,但因怕吃苦,都没干多长时间。在社会不良朋友的影响下,走上偷盗之路,判了缓刑,但在缓刑期内又继续盗窃,最终入狱两年。
为了出狱后能真正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监狱方面特地派人进行家访,了解他母亲的情况,动员她来监狱探望。开始母亲以“晕车”为由不想去,继父也没有热情。儿子在狱中精心写的一封信,两人推来推去,谁都没心思看。
各方面不断做工作,母亲终于在当年端午节赶到监狱探视,虽近两年没见面,但见面后母子间显得生疏和漠然。
在《心理访谈》现场,母亲不敢正视这段视频,即使是听着听着仍泪流满面。嘉宾和心理专家也体味到做母亲的艰难和不幸,毕意她需要在新的家庭、原来的婆家和儿子之间寻找平衡点。处于这个旋窝里的妈妈为了现在的幸福,只好放弃和屏蔽掉对儿子的爱。所以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冷漠甚至无情的妈妈。后来继父也来到了现场,他们表示等儿子回来后会好好善待。
一个多月后,少年将会出狱,相信温暖的家在等他,爱在等他。
二
第二期说的是一位37岁男子,刚出狱,在父母和社会的帮助下,搞起了养殖。由于病菌感染三百只鸡先后死了只剩下七只,打击很大。这时父亲又给他拨凉水,说了许多让他伤心愤怒的话,父子关系很紧张。
节目中还原了他与父亲的过往:小时候,父亲经常打骂母亲,无奈父母离异。父亲带着他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12岁,父亲丢下他们兄弟俩到新疆打工。两年后,带着对父亲的怨恨,他出去打工了。打工期间,因斗殴入狱5年,出狱三个月后又因帮朋友出气,重新犯罪,入狱15年。自从14岁离家以来,就与父亲失去联系,直到即将出狱,在各方努力下,父亲才勉强到监狱看望了他。
访谈现场,父子俩分坐在沙发两端,父亲仍旧指责儿子,儿子也一直表达对父亲的愤怒。
为了修善父子关系,现场用心理剧的形式呈现出儿子从少年到现在的无助、内疚和愤怒。让父亲直白地理解儿子这么多年来的不易。老父亲默默地看着,似乎明白了一些。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与父亲交流,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心理专家让他渲泄了对父亲的不满和抱怨。渲泄后儿子内心平静了许多,在众人的鼓励下,儿子主动与父亲握手,父子俩在三十多年后再次紧紧相拥。
冷漠的坚冰在融化,爱的暖流在心底涌动。
三
第三期是关于一位父亲与儿子的故事。父亲48岁,儿子25岁。父亲曾是一名惯偷,25岁开始往返于社会和监狱之间,八进八出。那时儿子2岁,第一次入狱,妻子就与他离婚了。
三年前他出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也帮儿子找了一份工作,但儿子只干了三个月就辞职了。从此呆在家里,已一年多了,期间试着做生意,却把母亲的积蓄全部败光。
现在父亲忧心重重,担心儿子好吃懒做,一直困在家里,以后会不会走上自己从前走过的路。
也许是父子这么多年没有真正相处过,当两个人同坐一张凳时,父子俩显得拘谨又陌生。为了让他们能交流起来,心理专家现场做了一个小测试:手握很长的筷子一端夹面包,想方设法放到自己嘴里。父亲不愿意试,儿子试了,但怎么试也不行。现场嘉宾实在看不下去,上场教儿子用彼此的筷子夹面包给对方。这个小测试就是要让父子俩明白只有顾及彼此,才能完成心中心愿,彼此共同成长。
父亲不配合,小测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理专家又做了一个体验试验:用布缠在儿子身上,同时也在父亲身上缠着,让父亲帮儿子解开儿子身上的缠绕。父亲蹦蹦跳跳地来到儿子面前,正欲帮儿子解,却被儿子无情拒绝了。后来在心理专家的提示下,他先努力解开自己身上的包裹,看到父亲改变了,儿子也努力自己把身上的缠绕解掉。
谈及自己现在对儿子比较严厉的原因时,父亲说正是由于他本人的父母教育他时,只表扬不批评,一味地溺爱纵容,才让他后来走上的歪道,现在对儿子就要多批评少表扬。
心理专家提醒父亲,他这种方式可能不妥,在批评儿子时要顾及儿子的感受,尤其是在大庭广众,要懂得方法方式。学会交流,首先要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了,才能改变和影响他人。
也许这二十多年来,父亲大多数时间呆在牢房里,既脱离了社会又没有与儿子同步成长,仍把儿子想象成两三岁的样子,相应的他现在与儿子交流的方法还停留在儿子只有两三岁的时候。现在儿子已长大成人了,自己相应的也要作出调整,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尊重和理解儿子的尊严和人格。
在父亲沾泪的笑脸中节目结束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成长故事肯定还将继续,只要彼此尊重,相互输出正能量,他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毕竟他们都需要彼此的关心和爱。
四
第四期也是讲的一位入狱多年的父亲:17岁进监狱,在后来的36年里,四进四出,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又7个月。
出狱后,面对陌生的社会,求助者惶恐惶惑,多亏自己主动求助,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和关心,生活安定下来。
安顿下来后,他又有了新的期望,希望能看到从两岁就没有见过面的现在已25岁儿子。经多方帮助,儿子的下落终于知道了,但儿子却一直不愿面对这个从两岁就抛弃自己的父亲。他坚定不移,来到了《心理访谈》,希望能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引。
一个人不正常的人生轨迹与他不正常的童年经历有关,求助者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单独拉扯他们兄弟三人,母亲十分宠爱哥哥和弟弟,唯独忽略他,没有接受什么管教和教育。年龄很小就开始在外面晃,17岁第一次盗窃入狱。哥哥吸毒而亡,弟弟吸毒至今下落不明。
成了家有了孩子,他仍劣性不改,再次入狱,前妻绝望了,第三次出狱后,与他分手了。
从此他更加自抛自弃,最后发展成抢劫,叛了无期,不过在改造期间表现良好、认真改造,不到16年就出狱了。
儿子也不幸,母亲不久改嫁,由姥姥抚养,为了不伤害小孩,大人都撒了些善意的谎言:姥姥说父亲死了,母亲说爸爸出远门了。直到上初中,老被其他小孩欺负,母亲才说了实情。现在父亲出现了,从来没有得到父爱的儿子坚决不愿见父亲,也不愿意原谅父亲。
咨询现场,当事人惴惴不安,既渴望又害怕见到儿子,心理专家敏锐地指出,这么多年来,他的内心成长得很慢,以至于现在他更像一个犯错的儿子希望得到父亲的原谅。
在各方的积极撮合下,儿子终于露面,正如专家所言,求助者怯怯地看着长大成人的儿子,惊喜交加,语无伦次,而儿子反而冷冷默默地坐着。
在现场嘉宾和心理专家的鼓励下,儿子终于答应与父亲做一个相认仪式。真的当高高大大的儿子站在自己面前,求助者禁不住泪水纵横,下意识地向儿子下跪,连声说“对不起”儿子拉起父亲,轻声地说:“爸,我已经原谅你了。”这一刻,求助人成了最幸福的人。
半年后求助者再次上《心理访谈》,不过这次是以《心灵成长》系列节目的嘉宾出现的。
回去后,征得侄女的同意,与同为单身的嫂子结婚,生活得挺幸福。现在做着三份工作,收入稳定。
几个月过去了,再次出现在咨询现场的求助人笑容满面,不再是曾经木木纳纳、反应迟缓的那个人了。
为了看看现在他的转变到底有多大,当场让他参与了一个小的游戏:妻子与别人争吵,怎样处理,他处理得有理有节,博得了心理专家和嘉宾的认可。心理专家指出,由于他曾经的经历,这个游戏主要是测试他在这种特殊情境下会不会冲动,说人世间有一种“渺小的伟大”就是一遇到事就上火,然后犯事,最后进入监狱;还有一种叫“伟大的渺小”知道自己的底线和社会的底线,不激动、不冲动,才能做到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最后为了满足他们领了结婚证却没有举行仪式的缺憾,现场给他们补办了一个婚礼,在温馨的氛围中,他们四目相视,得到了大家的祝福,处处充满了爱。
五
失足人群既是特殊的一群人,也是普通的一群人,特殊性是指他们的性格和经历,由于人生的某一阶段教育或爱的缺失让他们在人格上出现了偏离,或偏执、或反社会、或分裂样、或被动攻击。这类玻璃化的性格,使他们易激惹、易冲动、常常做事不计后果。普通性是指他们经过了劳动改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由的宝贵,在心底想重新做人,有尊严地生活着。希望人们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他们,找工作不歧视,人际交往能接纳。
这个系列的四位当事人由于各自原因,误入歧途,三位已重归社会,一位也即将步入社会。
在劳改场所,他们进行了再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走上社会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同样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利,让他更快更早地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