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20150807《“光头”女孩唐莉莎》、0814《放过那个布娃娃》观感
14岁四川女孩唐莉莎四年前父母离异,三个月后不幸查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经一年治疗,病情稳定,进入长期维持阶段:正常服药、一周一针、四周一液、两个月一次骨髓穿刺。
按理说,3年过去了,早该进入康复期,但莉莎的病情却多次恶化,最严重的一次出现昏迷、幻觉、胡言乱语等意识障碍,医生以为与她曾患乙肝有关,经排查,肝功能恢复得很好。她的主治医生周晨燕很困惑,后经了解才知道缘由:有一名与莉莎有类似经历的小女孩,是她邻床,妈妈第一天走了,第三天又来了。这位小女孩对她说:“你看我妈都回来了,妈妈还是要我的。”当日夜里她出现昏迷,周医生觉得生理指标在恢复而身体症状在加重的状况,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于是1月30日、2月9日给她做了两次心理疏导,第二次疏导时,发现才过去两周,莉莎一头乌发几乎脱落光。
2月13日深夜,莉莎突然发病,出现类似肝性脑病症状,意识模糊。得知情况后,周医生立即从血液科赶到传染科,一进病房看见莉莎妈妈,骂了她亲妈:
“你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亲妈!”
“是的。”
“那你再婚了。”
“是啊。”
“再婚就完全不管孩子了吗,不管你给不给钱,你总该看看她吧!”
莉莎有了反应:眼球在转动,嘴角也活动了。周医生继续问“为什么不来看孩子?”妈妈说是婆婆不让,婆婆立即争辩。周医生很生气,令她们闭嘴,把她们赶出病房。
然后转身问莉莎:是否听到她们的说话?听得懂就点头,她点头;想不想自己赶快好起来,她点头;快过年了,想不想和爸爸、弟弟在一起,她点头;现在得起来,要吃东西,否则你出不去了,她还是点头。说过这些,周医生陪了一会,走了。
刚离开不到五分钟,周医生接到电话——莉莎醒了!清醒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不与人交流。周医生更确信莉莎心病不除,身难痊愈,于是拨通了《心理访谈》栏目组电话。
来京之前,记者做了一次家访,她爸爸特地从江苏赶回老家,继母、弟弟也在,看起来一家其乐融融。莉莎患病,饮食上有许多禁忌,一家人只能将就她,为此这家地道四川人家近三年不吃辣了。在学校也不能吃学校的饭菜,是奶奶走半个小时山路,送给她。继母是知道她患病后进入这个家庭的,对她同样疼爱有加。平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她拘谨沉默,常常一个人呆在一旁看手机。记者与爷爷奶奶交流,一旦提及妈妈,会转过身,悄无声息地跑掉。
记者想联系妈妈,她变得很警觉,在记者一再坚持下,终于同意。记者不解,她只是说,不想让爷爷奶奶生气,因为每次妈妈打电话给她,爷爷奶奶都会刨根问底老长一段时间,令她心烦。现在偶尔在网上与妈妈聊会QQ,虽每次聊不上几句,她会反复看好多遍。爷爷奶奶不同意她去外公外婆家,如果去,就得写保证书,保证她的安全,所以她也不能去外公外婆那儿了。其实她蛮想他们的,毕竟生病前,一直与外公外婆生活,即使是爸妈刚离婚的那段日子,她还是与他们在一起,直至生病。去年过生日,外公悄悄塞给她些钱作礼物,而自己脖子上的一串挂件,是外婆送给她的,她一直戴着,说是护身符。
妈妈已成家,有个妹妹;爸爸常年在外,也组成了家庭,有个弟弟。莉莎除起初生病的几次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入院的。
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这些日子,平日就诊都是她一个人来来去去:挂号、交费、取药、打针、穿刺。照顾她的是奶奶,不过奶奶在医院会满病房说:亲妈又结婚了,有个小孩,跟自己住在一起。有没有见过这种女人,把自己的孩子不管,不管外面有多大风雨,都会给那个小妹妹送吃的,不给莉莎带一口!
听到看到这些让记者心疼,问她平时不开心怎么办.她说自己闷着,不想也没法与他人交流,已很长时间不哭了,即使得知爸妈离婚时也没哭。平时偶尔会与好友王楠说说心里话,但王楠证实已记不得莉莎何时哭过。
为了更好地帮助莉莎,阿果、程立耕、安妮玫瑰、格桑等几位专门开了个咨前会,分析她的状况。程立耕认为,她未必像恨妈妈和外公外婆,但她现在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必须讨好每一个人,而这些是她不能碰及的,让她显得很懂事。玫瑰认为,一般人有病会退行,但莉莎不能,面对生活中如此大的反差,只能反应在自己身体上,病情加重和意识障碍可能是一种心理躯体化和癔症表现。格桑阐述较生动,认为莉莎就像呆在簸箕里,上下颠簸,没有着落。她曾长期与外公外婆在一起,因生病,父母离异只能回到爸爸家,但爸爸长年在外,只好与爷爷奶奶呆在一起。现在莉莎心在外公外婆那边,而身体却在爷爷奶奶这儿,情感处于被撕裂状态,没有根,对家人的关照只能默默接受。很孤独,学会生存,培养能力,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隐忍、沉默、懂事和谨慎,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个家庭中。
爸爸、爷爷奶奶和莉莎来到咨询现场,一开场阿果给莉莎一个小惊喜,送给她一只可爱的布娃娃。她很高兴,给布娃娃起名“蝴蝶结”。
咨询进行中,大家感觉无法深入莉莎内心,她言语闪烁,为更好地走进她的内心,格桑决定请她做个家庭系统排列,找来五个演员分别代表妈妈、外公、外婆、弟弟和继母。莉莎一一给他们排序:最前面的是妈妈,中间一排是外公外婆,最后一排是爷爷奶奶、爸爸弟弟和继母,而她自己则站在继母外侧。
格桑问她为什么把妈妈排得那么远,她说,妈妈有家了,如果太近,那头的丈夫会不高兴的。格桑请她与她们说说话,不肯,在格桑的鼓励下,试着做了。当与“妈妈”拥抱,轻声说“我爱你”,开始有了情绪变化。到爷爷那儿,爷爷说“坚强,坚强起来。”爸爸再次重复了,最后“继母”也表达了类似爷爷爸爸的意思。
格桑问她在这个家庭中自己的位置和感受,她说自己像个外人,总是惹爸爸她们生气。格桑认为,她过早地进入社会角色,内心体验和社会角色是分开的,表面上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好,而家人对她也很好。但这些只是情,她收不到爱,她现在需要的是爱!
为了让奶奶体验平时唠叨(隐型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格桑特地让奶奶进行角色体验:用泡沫裹住莉莎,玫瑰把平日奶奶对前儿媳的指责和抱怨一句句重现出来,每说一句奶奶就在莉莎身上钉一枚钉子。玫瑰不停地说,奶奶一枚枚地钉,很快莉莎胸前布满了钉子。这时格桑上来,对奶奶说,她平时对莉莎说的每一句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扎在孙女身上。不知为什么,老人家还是喋喋不休数落着前儿媳,但不久情绪突然失控,对莉莎连声说“对不起”。在众人的引导下,儿子上来抱住老妈妈,安慰她,格桑在一边提醒儿子,现在老母亲受的苦是代他受的,平时要多关心体贴,嘴巴要到位。
最后为了更直观地体现大人间矛盾对莉莎的影响,格桑在布娃娃的四肢和蝴蝶结上缠上几条丝带,分别由爸爸、妈妈(玫瑰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程立耕饰)曳着,当“外公外婆”说“孩子,你从小就在我们这儿养大,应该到我们这儿来”时,尚未拉扯,莉莎禁不住扑向布娃娃,一下子死死抱住布娃娃,大声哭泣着。心疼的玫瑰上来紧紧把她揽进怀里,边安慰边让她尽情地哭。而程立耕在一边急促地催爸爸上来,爸爸勉强抱着女儿,希望女儿坚强、懂事,照顾好爷爷奶奶。
爸爸不断重复着“坚强”,让一旁的玫瑰和程立耕坐不住了。指出爸爸在咨询过程中从头到尾表现得很无力很无助,放小片时,只有他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没本事撑起这个家,却要求生大病只有14岁的女儿坚强,一家人没人说让她“软弱一点”,给她一个臂膀,让她有个依靠,该难受时难受,该哭时哭。如果说这个家有一个重病的女儿、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一个爱唠叨的奶奶,她们三个女人很不好!但两个男人呢,正是他们的懦弱,让奶奶承担太多,才有奶奶有如此多的愤怒、指责和委屈,而她这么大年龄不应该承担这些。
格桑建议爸爸回家后多陪女儿,一起游戏;奶奶继续做自己的事,爷爷要关心体凉奶奶,当奶奶心情不好时,不要再说给孩子听,多说给爷爷听,无论奶奶说什么,爷爷都要接住了。
格桑同时敬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家长,孩子不要提前长大,不要提前成熟——花开得早就谢得早,只要按生命的规律成长就够了。孩子生命的每一刻和他们一起有娱乐、有故事、有回忆,其实这样就好了。
节目在莉莎轻吟“看我傻傻的模样,努力地绽放,有满满的能量。。。。。。”中结束了。
祝莉莎早日康复,载着满满爱的能量,恢复快乐本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