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20151120期《她究竟杀了谁》、1127《谁来当我妈》观感
(一)
43岁的孙丽萍是个苦命女人,刚满月,因无法忍受长期家暴,母亲弃家而去,丢下姐姐哥哥和她四人。
母亲离去,是孙丽萍苦难人生的开始,父亲酗酒成性,酒后经常暴打她,小小年纪做着各种繁重劳动。自家做的扫把一角钱一把在街市上卖,一次她每把贱卖了两分钱,父亲知道后骂骂咧咧嚷着要剥她的皮,居然真拿起一把刀,从她小腿处下刀,鲜血直流,多亏小叔及时出现,才制止父亲的疯狂行径。
醉酒的父亲曾做出丧失人伦的事,她9岁时,父亲竟欲性侵她,这种事情在她14岁外出打工前发生过3次!第一次,她穿着单衣单裤挣扎着逃离了家,在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奔跑。从此她害怕夜黑,一到晚上只敢蜷缩在坑的最里面。
父亲在精神、性和肉体上虐待她,同时还没让她上学。14岁一心想逃离父亲魔爪的她终于外出打工,打工过程中她结识了同样一无所有的第一任丈夫。
相亲相爱的日子瞬眼即逝,好吃懒做的丈夫很快原形毕露,在外面找了其他女人。要强的孙丽萍带着身孕操持着家庭,但不幸还是发生了,由于过度劳累流产了。当护士告诉她即将生下来的是一对龙凤胎,她一下子晕死过去,从此落下了心脏病。失去孩子的孙丽萍没日没夜地哭,在县城歌厅里成夜的疯唱,直到唱坏了嗓子。
对丈夫失去信心的孙丽萍,选择了离婚。消沉一段时间,经人介绍相识第二任丈夫——比她小7岁的帅小伙。小伙是位矿工,每呆在地下12小时,回到地上休息一整天。休息的这一天,小伙一直缠着她,左一声“老太太”、右一声“老太太”地叫,一起感受着爱的甜蜜。
好人不长寿,“小”丈夫一次矿灾中遇难,没恪守自己对她“相伴到老”的诺言。面对无声的、冰冷的丈夫,孙丽萍爱恨交集,不停地追问他为什么弃她而去。很长一段时间,她借酒烧愁,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二)
老天一直顾念这个苦命的女人,几多磨难后遇到了现任丈夫,一个比她大3岁懂她的好男人。这任丈夫一直宠着她,连家务事都舍不得让她沾手,孙丽萍在他身上感受到从小未体味过的父爱、母爱、爱情和亲情,与这任丈夫一起的几年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即使丈夫这么爱她、宠她,她仍有一丝不安——膝下无儿无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尤其看到丈夫与自己儿女在一起幸福的样子,她更难过。流产后她再也不能做母亲了,面对不公的命运,她不禁自问,是不是自己活在世上太遭罪了,连上苍都不愿给她留下一儿半女,不希望儿女也像她一样在世上遭罪。
与现任丈夫租住在外,买套房子成了她唯一心愿,从小一直被命运捉弄的她相信命运,特别迷信。为买套称心的房子,认识了64岁的风水先生张某。张某花言巧语,胡说什么她与现任丈夫属相不和,会有灾祸,不能长久。主动提出帮她消灾,她轻信了他,没想到张某却利用孙丽萍对他的信任,迷奸了她。从此张某得寸进尺,不断发短信骚扰她,用所谓的“符”诅咒恐吓她,还造谣中伤她,在张某的淫威下,她多次屈从。
为了现有婚姻,她决定与张某来个了断。2013年4月22日,张某再次约她,在张某的长租屋里,张某不但污言秽语,还命令她再次做不见得人的事,她拒绝了。张某威胁她要下三道“咒符”让她家庭不得安生,动手扇了她一记耳光,这一巴掌和对自己和家庭肆意羞辱,彻底激怒了孙丽萍,在张某再次扬手时,她操起一把刀,奋力砍向张某。
(三)
张丽萍因故意杀人罪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一晃两年多过去了,狱方心理咨询师了解了她的状况,主动为她进行心理疏导。在咨询过程中她情绪极不稳定,时而愤怒,时而低落。
母亲的离弃、父亲的虐待,兄姐的冷漠,构成她童年悲惨记忆的全部。而这些记忆一直萦绕在她心中,让她从小就形成了“我是多余的”、“我是坏的”“我是没用的”的认知,而无情的生活却在不断地验证她的想法:父亲的虐待、婚姻的挫折、多舛的命运。这一切的一切,她无法解释,又没文化,只能信服命运,在迷信中得到安慰。
张丽萍满月时母亲离家,所以她对母爱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渴望,大姐生外甥,已13岁的她吃了大姐的奶水,感受一下母爱的味道。与第三任丈夫结婚后,她一直称呼其“小妈妈”。19岁时漂泊在外的母亲回家了,却对母亲漠然视之。
为让张丽萍打开心结,与母亲和亲人情感上再次链结,狱方特地安排了一次她与亲人会见。会见中,看到十几个亲人来了,她抱住他们大声喊着“我太富有了,有这么多亲人!”
一直以来她认为正是母亲抛弃了她,才让她遭受了这么多人生的苦难。为了解真相,咨询师特地请母亲与她单独在一起,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问了妈妈。妈妈告诉她,当时离家最想带走的就是最小的她,可父亲不允,在争执中,她甚至昏死过去。知道了真相,这对苦命的母女紧紧拥抱在一起。
心理嘉宾杨凤池认为孙丽萍挥刀砍向张某的那一瞬间,也许脑海里不仅仅有张某的形象,可能还会现出父亲的形象,而张某的所作所为正好与当年父亲的行径对位了,所以与其说,她砍死的是张某,倒不如说是自己对父亲的一次复仇。
而狱方的心理咨询师理解为由于张丽萍对现有家庭的爱恋和珍视,不能容忍张某对自己家庭的破坏,正是因为张某反复诅咒她的家庭,让她无法忍受,最终爆发了。
我认为这两个兼而有之,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投射,是父亲毁了她的童年时代,她不能容忍这个男人再毁了她的后半生,在不知如何处理的情况下,只有毁灭对方。
(四)
杨凤池认为,孙丽萍可能存在着“非白即黑”的简单思维模式,认知上有很多是偏离常人的,像她这种带有冲动行为和思维的人,心理修复将是长期的。
如果是性格内向的人,渲泄压抑的情绪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认知的改变。但外向的人,简单的情绪渲泄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没太大帮助,要求心理咨询师长期的无条件的陪伴。在陪伴中,慢慢调整他们的认知,心灵逐步成长,重塑健康人格。孙丽萍正好是这种外向的人,所以对她的心理帮助将是长期的,狱中可以把与她类似的服刑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学习,相伴成长。
婴幼儿时期,人的抽象记忆虽不健全,但其的感受记忆是有的,而这些感受记忆将会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一个人人格形成的稚形。所以民间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的说法,这句俗语符合一般的人格形成的时间结点。
人格修复,并非简单的几次咨询就能完成,一般需要数月甚至经年时间才能矫正过来。心理咨询师在为这类人群服务时,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心陪伴,同时咨询者也要有足够的信心,一步一步慢慢成长。
笔者在咨询实践中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可惜与咨询者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良好咨询关系,却因咨询者家人失去耐心而流失,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