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年春节会回乡与父母团聚,今年也不例外。
到家了,妈妈张长李短地唠叨这一年来本村本乡的那些事儿,少不了谈到一些人的离去,除了一两个年事已高的老者和几个正当壮年得了重病的,还特别提到了两位自杀的。
一位是我们小组53岁的老罗,高高大大,很清瘦,是我们村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但连续几年都没考上,从奋发图强的典范成了愚学无用的代表,真是天上人间。过了几年乡里招工,成了体面的棉花收购员,直到十年前,棉花收购站解体,下岗了,重新成为一名农民。
老婆很凶悍,儿子很任性,同龄的本组村民都过得比他好,难免老婆会数落数落他,所以这十来年人显得更沉闷,尤其是前两年被儿子当众打得鼻青脸肿,更让他无地自容。难得与村民说话,这次非正常的死让大家又想起了他一回。
另一位是隔组57岁的年轻婆婆,儿子儿媳在上海上班,孙子3岁,孙女5岁。去年暑假开始的一天,两个小孩玩躲猫猫,突然发现孙女不见了,全家总动员,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她吓破了心胆,当时就有点痴痴傻傻,后来小丫头自己出现了,原来是躲到床下面,睡了一觉才爬出来。
自此,她就再也没有还过魂来,在上海求治了一段时间没效果,就回乡下了,在家呆了四个月,最后在冬月底,服用了“枯草灵”剧毒农药,当有人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了。
她一直生活得很苦,男人性格暴烈,结婚起经常挨打挨骂。两年前添了孙子,在四年前已领教过儿媳厉害的她不愿去带,但经不起儿子的哀求和丈夫的打骂。没想到这次儿媳变本加利,对她更苛刻了,经常吃不饱,自己也变得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直到夏天吓成了痴呆。
这两位本身就是家庭成员中的弱者,有使自己成为心理障碍易感者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又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的刺激,终于酿成的个人的悲剧。
〈心理访谈〉也一直关注自杀现象,14年年底曾做过一个自杀救助系列,我看了后收获良多。
(二)
《危情11楼》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讲述了去年夏天的哈尔滨,一位男子中午到一位亲戚家借钱(曾因盗窃入狱三年,这一天正好是他出狱三个月)。亲戚住在11楼,他情绪突然失控,乘亲戚上洗手间,钻过只有一米宽的窄小烟道,站在只有10厘米宽的外墙上,准备跳楼。亲戚立即报警,家人和警察先后赶到,进行了生死救助。
从救援现场的效果来看,他二哥和女儿、前妻的出现均没打动他,可能与他们的冷漠交流有关。心理专家张久祥就他女儿如何救援谈了自己的表达,真的直通人性和人心:“爸爸你不能跳,如果你跳楼的话,我会心疼一辈子的。”、“爸爸,我爱你!永远永远地爱你,永远永远地记住你的.”、“爸爸不管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永远是你的女儿,你永远是你的爸爸。”
后来自杀者主动要求见记者,在记者的温情软化下,放松了警惕,一旁的救援人员乘机上前曳住他,将他从生死线上挽救回来
张久祥也做了现场演示,他的方法是用共情和信息轰炸的方法让自杀者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回归理性。
方法很有效,要求很专业。一般人不会做,也不敢做。
(三)
《挥刀自残的女人》讲的是去年3月10深夜,宿迁一位女士在家要自杀,而报警人居然是他老公生意上的债主。通过了解,她先生是位包工头,前年9月携工程预付款与另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置,半年未归。债主们经常到她家追讨债务,那天晚上又来了一批债主。她呆在家中不敢开门,又多喝了一点酒,在酒精的作用下,绝望的她挥刀要自杀,在民警的极力劝阻下,终于平静了。
心理专家王尔东在现场用一瓶香宾酒和一瓶普通水做演示,告诉人们在自己有情绪的情况下,自我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也不一样:当装有香宾酒的瓶子在不停震动时,不一会儿气流就把瓶塞冲破了,而装有水的瓶子不管怎么摇晃也没有反应。生动地展现了人一旦生气,就会失控;如果心如止水,无论外界有多大的波动也不会影响自己。
这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在遇到这么大的困境时,没想到自己的亲朋,而是救助于一个债权人,可能在生活中,平时一直无条件的以丈夫为中心,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家人对她也很冷漠,只能救助于一个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外人。
心理专家分析,她这类自杀者叫做“抑郁型自杀倾向者”,这类人平时缺少必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遇到困境时无处倾诉。自杀率很高,占自杀者人数的百分之二三十,这类自杀者的无助一般是因事而起。当然如果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成功率会更高,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低落的心境,长期折磨着患者,从而降低患者的生存欲望。
(四)
《死亡威胁》也是宿迁的一个案例,一个女士,30岁,异离,子四岁,与一位比她小两岁的男士交往并很快同居,正当她向往着再次走进婚姻殿堂时,男友提出分手,一时难以接受。
事发当天,多次打电话给男方,对方不接。她激怒了,带着儿子在宾馆里割腕自杀,并把当时的场面发给男友,后经多方营救,终于解救出来。
心理专家王尔东把这一类自杀归纳为“控制型”自杀,具体到这个案例中,当事女士为了达到这位男子与自己见面,甚至能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一边割腕一边发送受伤图片给男方,其实就是一种要挟:你不来见我,我就死给你看!正是因为她的这种非常举动,迫使男友赶往事发宾馆,不是警察的干扰,她的目的达到了。
王尔东用了一句通俗的话概括这类自杀者的特点——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会让被控制方更加疏离,甚至最后导致关系的终结。在节目即将结束时,节目现场与当事双方进行了电话连接,男方已明确了与女方分手的意愿,而女方也承认可能要结束这段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自杀者挺多,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农民工讨薪。每年年底,这类新闻又常常出现,对于这类事件社会上也很纠结,不及时处理,人命关天,但一爬吊就给钱,会让其他讨薪者效仿,则会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和家庭伤害。
经常用自杀来威胁家人和亲密关系的人群,可能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他们看待事物常常是极端的,凡事不是白就是黑,情绪波动较大。这位当事人不知是不是有这类人格障碍,但愿不是。
(五)
《危情男女》讲的是2014年7月10日上午,珠海一男子报警自称喝了假酒,出现中毒症状,希望警方救助。警方赶过去才发现是他们要自杀,并打开了煤气瓶。紧急关头,警察关掉了煤气瓶,但新的情况出现了,女的冲到阳台,跨过栏栅,要从五楼跳下去,而男子又不舍,要和她一起死,如此这般,直到女的体力不支,在即将从楼上掉落时,被行动迅速的民警从四楼拉曳进来,从而避免了更大的事件发生,而男子也在民警的全力救助下,也曳回了阳台。
这是一对恋人,已呆在一起快两年了,女的在十三年前有一段感情,与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并生下了一名男孩,有妇之夫却抛弃了她;而男子也有一段婚姻,但女方出轨了。所以相似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后很快在一起了。
男方企业效益不好,在结算了几万元后失去了工作,女方此时也查出了严重的肾病,在花光了所有积蓄后,男子发现女方对他有点冷漠,开始疑心女方在外面有情况,开始控制她的生活,甚至监听她的通话。出事当晚,心情不佳的男方,醉酒后情绪失控,为女友莫须有的爱昧与女方发生争吵,女方为了自证清白,出现了要自杀的行为。
张久祥认为这个男子还没有从前面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把女方视为前妻了,他担心女方会像前妻一样背叛他,所以不断地找证据,来自证自己的正确。
张久祥把这类杀自杀行为称为“冲动性”自杀,有几个特点:一、发起时高度情绪化,像抱着一个炸药包,随时都有可能引爆。二、自杀过程推进缓慢,理性和感性不断纠结。三、后悔,自杀进行中后悔,事后也充满悔意。
冲动性自杀是一种情绪失控,而人情绪失控,行为也相应的失控,从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如果在夫妻或亲密关系中出现了这类问题,双方需要一个冷静期,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处理原则叫“24小时”原则,即24小时后,等双方相对冷静时再来探讨相关事件,这时人可能更理性一点,也能更正确地面对问题。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向死而生,但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精彩的人世间。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困境和磨难,令人痛苦难过,甚至绝望。但这是人生,是我们自己独特的财富。
珍视生命,从珍爱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始。
(六)
14年上半年曾有一期《跳楼的女人》,事件发生在2013年8月19日,贵州铜仁的一家酒店七楼的窗外,有一年轻女子因情所困欲轻生。
在事发前一天下午,丈夫因事外出,一个多小时后,电话关机了。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的她,乘车追至城里,但还是联系不上,当天住进了一家酒店。第二天早上,她终于接通了丈夫的电话,但已听不进丈夫的解释了。割伤手腕,用自备的锣丝刀拧开窗户,爬出窗户,站在空调外挂和两房间外墙犄角上,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平复情绪,民警想了许多方法,搬动了她的娘家人,但在劝慰中含着抱怨,她无动于衷。丈夫也赶来了,又下跪又认错,她反而更激动。最后没辙,把她的女儿也带到了现场,这时她有了些许安静,但看完女儿喝完奶水,情绪又激动起来,站起身摇援晃晃起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消防队员从侧面开着的窗户里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她,拖进了房间。
她解救了。
这期节目的心理专家是格桑,在节目现场有两位男性嘉宾,一位就是专门做深夜电台情感疏导的,一位是业外人士。他们也模拟了与自杀者谈判的情景,一位打亲情牌,至少可以让救助心情稍有平静,一位却是当头棒喝,希望求助者清醒。格桑拿认为他们各有特点,但仍没有跳出轻生者的思想圈子,也许让轻生者平静一下,但不能让轻生打消轻生念头。说着说着突然眼神直逼轻生者,问她“你想怎么跳下去,是朝前跳还是朝后跳?”轻生者一脸茫然,突然他命令道:“蹲下,下来!”轻生者老老实实地下来了,自杀者得救了。
格桑说,他用的类似于催眠的方式来救援的,首先让自杀者大脑“死机”,因为当事人头脑中只有“我要死”这个念头,并且有很多要死的理由,根本没想到自己具体地用什么方式去死,所以给她植入“怎么死”时,会忽然思考救援者提出的问题,从而控制轻生者的思维。当她处于茫然时,立即下命令,这时没有思维力的轻生者就会很顺从地听从救助者的命令了。
艺高人胆大,这就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的原因。
(七)
13年9月有一期《心灵使者.拯救自杀者》,介绍了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
张纯原来并不是专职从事心理干预工作的,只是因为在十几年前有两位最好的朋友自杀离世,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第一位朋友,当时对方主动打电话给他,想与他谈谈,却因那夜的一场大雨却步了,第二天得知噩耗,已与好友阴阳两隔。那段时间自己十分惶惑并自责自罪,后来南京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他自告奋勇参加了,并坚持了十几年。
在节目现场他与心理专家邓胡一起探讨自杀行为的干预。节目中用心理剧的形式让我们更直观地学会进行自杀干预的方法:一位女孩得了白血病,在家里她正与父亲交谈,她决定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本书送给好友,这本书是她的偶像肖帅写的。她父亲还应和着她说这早该送了。谈话间,她的偶像肖帅来了,还有另外一个主持人和她的一位粉丝,捧着一束鲜花。肖帅也讲了自己与病痛作斗争的事迹鼓励她,最后他们和她一起合影。
这一过程,张纯从心理干预的专业角度分析了存在的一些瘕疵:女孩与父亲的交谈中,决定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出去,并说“她看着正像我看着。”这是典型的自杀语言。把偶像请来,似乎是帮她完成了一个心愿,送来的鲜花可能让她睹物思人,想到了自己现在似这鲜花,虽是鲜艳,但很快会被病魔吞噬掉的。其间,他们都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而没有倾听患者,肖帅的现身说法听起来很励志,但在彼地彼刻显得是那么虚假。同时合影也有一种告别的意味。
邓胡归纳了危机干预的五“不要”:不要无的放矢,不要无心倾听,不要不作换位思考,不要没有共情,不要胡乱承诺。
(八)
自杀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五大诱因,每年大约有2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自杀未遂者更是每年高达200万人,在15-34岁这一年龄段,自杀是第一死因,所以及时有效的干预对挽救生命极其重要。
人们一般都知道9月10是教师节,但更多的忽视了它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显然自杀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之树自然成长、成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