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理访谈》20150918期《我的叛逆儿子》有感
刘阳从小生活在湖南浏阳衡山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也经常外出,刘阳与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当看到母亲收拾行李离家时,刘阳都会一个人躲起来痛哭,对母亲的不舍和思念常常萦绕在他心中。从小到大对父亲没什么印象,像个陌生人一样。
和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孩子一样,刘阳兄妹成了留守儿童。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刘阳性格慢慢变得孤僻、内向,一切心思都埋在心底。一直期盼着和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做梦也没想到,父母婚姻出现了问题,开始只知道他俩在闹离婚,心底还是希望他们能和好,但03年的深圳之行彻底打碎他的这个梦想。
当年暑假,刚小学毕业的刘阳突然接到远在深圳打工的父亲电话,要刘阳兄妹一起来深圳过暑假。一到父亲的租住处,发现父亲已与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生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孩(小妹妹),父亲和那个女人(后妈)及小妹妹睡在床上,他与妹妹打着地铺。一段时间后,母亲知道了,怒火中烧,来深圳与丈夫一番争吵,打烂丈夫出租屋内的生活用品,丈夫收拾衣物准备离开出租屋,刘阳和妈妈死拉着不放,在争夺中父亲打了刘阳一巴掌。
父亲铁了心,心寒的母亲带着刘阳兄妹回到老家。之后的四年里,父母间的争吵一直没间断。在此期间,父母不断地要求刘阳在他们离婚时支持自己:母亲说,你要站在妈这边,妈养活你们兄妹俩不容易,你要理解;父亲说,不要听你妈的,你妈都是撒谎,无论如何,你要站在爸这边。他们不断地要求,刘阳不知所措,人变得麻木,很疲惫,被遗弃的孤独感却越发强烈。 07年刘阳16岁,父母终于离婚了,不久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兄妹俩与年迈的奶奶继续生活在一起。自此刘阳性格大变,与相依为命的妹妹关系也不好,小时候刘阳就感觉妹妹疏远自己,觉得妹妹四五岁时开始讨厌自己,一直认为是父亲指使的。为让妹妹喜欢自己,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妹妹,把妹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妹妹上初中。他曾看过妹妹作文,写道自己害怕回家,担心哥哥无由头地殴打自己,看后很愧疚。其实他打妹妹时心里也不舒服,事后很后悔,但就是控制不住。这次《心理访谈》记者采访他,一谈起自己曾打过妹妹,仍为当年自己的行为而流泪。
《心理访谈》记者进行家访时,正好刘阳母亲买了条凉席带给刘阳,刘阳不领情,与母亲争执起来。母亲一脸委曲:眼瞅着夏天到了,天气闷热,刘阳没凉席,专门为他买的,却不要,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她很伤心,自己好心好意的,刘阳不识相,搞得她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做母亲,甚至与刘阳交流时会有恐惧感。而刘阳也没好气——已说过多少次,明确表示不需要,母亲却执拗地买给自己,感觉母亲是故意气自己。
在录制节目前,母亲和妹妹催刘阳尽快来现场,门外催促时说的话又让刘阳不爽:“怎么还不出来?只剩十几分钟了,不能让人家等我们,我们应该等人家!”。。。。。。听了这些,气得刘阳胃都疼了。
在分析刘阳现状时,心理专家杨凤池认为,造成刘阳现在这种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方面是父母离异,这对刘阳打击挺大,但更主要的是,作为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长期缺少与亲人的交流和沟通,得不到他们的关注,妹妹是他唯一的情感链接,本想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到妹妹身上,而妹妹疏远他,情感隔离,让他极端愤怒,只会用暴力表达自己的渴望,与奶奶的交流也是如此,而对母亲则是冷漠视之。行为退缩,交往已出现困难。作为24岁的成年人,本应开始社会化,学会在社会上与他人正常交往。
嘉宾也认为,刘阳是个极度没安全感和自信的人,在家里,奶奶虽与他住在一起,但他们的交流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即使约了一个看似志同道合的,准备一起自杀,最终发现还是与自己想法不一致。为寻找一个真心朋友,他视死如归。
为更好的让刘阳认识自己,在心灵密室里,杨凤池拿出一套俄罗斯套娃,从小到大排列在桌子上。引导刘阳意识到,当他与嘉宾交流时,他是一个正常的24岁年轻人,有着正常的情绪和反应,但与家人交流时就是只有四五岁孩子,暴躁且任性,现在他要学会与家人交流时像与嘉宾交流一样,并把这种好的方式带到现实的与他人交往中。
交谈中,杨凤池手一直有力地握着刘阳的手,但刘阳的手却松软地搭着,毫无力气。杨凤池认为这种无力感,是对未来的茫然,鼓励他用力再用力点,希望他快快长大,像个男人一样有力,他却不停地说“难,很难”,毫无信心。随着交流的深入,刘阳的力量感渐渐显现出来。
这么多年来,刘阳一直对自己曾打过妹妹深感愧疚,而现实生活中,只有妹妹与他接触得比较多,最有可能与刘阳形成情感链接。杨凤池特地请妹妹上来,在现场让刘阳向妹妹道歉,妹妹开始有点抗拒,在杨凤池的反复引导下,终于无条件接受哥哥的道歉。兄妹俩多年后终于冰释前嫌,拥抱在一起。
节目录制后不久,节目组和刘阳取得了联系,刘阳说他要出去打工了,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祝福刘阳和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