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戴着人格面具与他人相处,是件虚伪而又文明的事。成年人分得清外在礼貌和真实感受之间的区别,但对于孩子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就叫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的概念最早由温尼科特提出,它听上去像一个社会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动中,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知道,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出于社交需要才不能说真话,那这种情况不属于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假性自体呢?
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失败。温尼科特对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很感兴趣。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
或者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
这里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只为表达一个需要:喂我,现在就喂我。
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愿意回应她,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但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如果妈妈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会出现。
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她起初的反应是生气,而最终会变得抑郁。
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会出现两个问题: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她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她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因为婴儿不高兴而惩罚她。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
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她必须学会随和,学会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于是她开始努力取悦母亲,让自己变得可爱。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甚至在母亲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这个代价即是,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运动,或其他任何受妈妈赞许的活动。但对妈妈想要她做的事,内心深处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因为她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些是妈妈认为重要的。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许多这样的人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他们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他们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操纵或控制母亲。我们常常可以在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身上发现假性自体。
如果一个具有假性自体的人来做心理治疗,会发生什么?
我们通常特别喜欢这类来访者。因为他们希望将自己好的、成功的一面展示给治疗师。所以治疗师也会喜欢这样努力取悦自己的病人。他们很会镜映,善于反应,简直好极了。
但当我们治疗这样非常随和、悦人的病人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有问题出现。他们会逐渐让我们感到有些厌倦。虽然病人看似认为我所说的一切都改变了她的生活,认为我给她提供了诸多崭新的美妙的洞察力,但她完全没有改变。
如果读过温尼科特,就会意识到,病人对我的赞赏、钦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东西。病人可能会挑我喜欢的话说,但在她的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
最后,在移情中,我可能又会发现,病人并不是在把我理想化,而是在我身上重复她生命早期与危险母亲的关系。病人实际上并不信任我。她其实在通过取悦我、配合我来控制我,让我不至于攻击她,或对她冷漠,或像她小时候父母曾经那样对待她。
但对于这些来访者来说,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深层隐藏着极大的痛苦。如果你问他们早年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很可能说,自己的父母都很好,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一切正常。
有时,只有来访者的现实功能受损,他们才能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问题。但他们通常会拒绝承认自己的养育过程有任何问题,相反,他们会责怪自己。会说,我的童年很幸福,是我自己太糟糕了,所以我现在才突然考不好,这么抑郁,想自杀。
科胡特形容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对他所是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爱,但对于一个“虎妈”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亲认为重要的事,母亲才会爱孩子。很自然地,孩子学会了如何取悦母亲,学着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
但同时孩子也感到抑郁和愤怒,因为只有在她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母亲才会爱她。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压制自己的痛苦。一段时间后,她甚至意识不到她的痛苦了。
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他们拒绝继续打网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们说,我不干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还会继续做,但他们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尽管他们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他们在某个时刻发现无意地发现,他们无法再继续努力满足那些仅仅用自恋的方式爱他们的人,不满足于提高父母的自尊来获得父母的爱。孩子发现他不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恋的自体客体而被爱的,便陷入抑郁,在以前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
有时我们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很难理解病人之所以感到如此受伤、愤怒,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爱伴随着苛刻的条件。来访者也同样很难发现自己的受伤和愤怒,但这些被分裂到意识以外的感受其实一直都存在。这是因为假性自体的特征就是来访者与自己真实的深层感受失去了联系。我们要帮助他们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们持续不断地责备自己是失败者。但这做起来很困难。
假性自体的病人非常善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们需要取悦的人。但在随和的外表下面,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的吸引力、那种讨人喜欢的能力,是他们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以此来免受他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