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罗森塔尔”效应
一
中考已过去快两个月,女儿备考的辛苦仍历历在目,尤其是中考那几天。
女儿就读于普通初中,学校对“数语外”较重视,任课老师授课也很卖力。政史抓得松(初一、初二时,女儿常抱怨政史等副课老被数学或语文老师占了,初三因中考需要考,才没被占用过),女儿平时政史测试不算稳定,或高或低。考前好不容易从同学处弄了一套其他学校的政治复习资料,准备突击一下。也许基础不够扎实,妻陪女儿复习,发现女儿有太多知识点没掌握,背诵时结结巴巴,实在着急,数落起女儿:“后天就考了,你还有这么多不会,后天咋考啊!”果然中考第一天下午考政史,女儿考后一脸严肃,感觉试题比较难,只是草草把卷子填满。
最后一门是英语,英语是女儿弱项,经过努力,初三尚能稳定在班级中游。女儿自以为数学正常发挥,能考出个理想分数,多少抵冲英语的薄弱。晚上妻与其他家长交流,得知好学校的尖子生认为这次数学卷难,问女儿为什么觉得不难。这下吓蒙了女儿,赶紧回顾试卷,发现后面提升题答得不准确,一下子没心思复习,折腾了一晚,第二天稀里糊涂地进入考场,考完后一直很沉默。
经过11天的等待,6月29日下午分数终于下来,不出所料政史和英语考砸了,女儿很郁闷。妻下班回家后本想问些“为什么”被我制止了:“女儿考得不好,很难过,别再添乱了!”好在女儿成熟了,第二天上午就恢复了常态,请我给班主任打电话,了解一下她这个成绩能进入哪所高中。
我与班主任交流了半小时,他为我女儿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惋惜,不明白女儿英语怎么会考这么低——平时测试比中考难,分数正常比这次高二十分以上!政史也比平时少考十分,与她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普遍比她多考三四十分。班主任不清楚这种成绩能进哪所学校,只是笼统地说普高肯定没问题。
很显然,中考这几天,妻的一些言行或多或少影响女儿的考试状态:政治虽有知识点没覆盖到,但不至于很糟糕。英语原本是女儿弱项,本想通过语、数成绩的提升缩小英语和政史带来的差距,没想到在妻的提示下,女儿发觉数学并没自己预想的好,一下子焉了,导致英语考试严重失常。
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告诉参与迷津实验的大学生,用来做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的和笨拙的(事实上这些老鼠都是来自同一种群,没优劣之分)。经大学生一段时间的驯化,被赋予聪明的老鼠更容易完成迷津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选到聪明鼠的学生更愿鼓励老鼠走出迷宫。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给同年级6个班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在未看测试结果的情况下,煞有介事地从每个班随机选出3位学生,共18名学生推荐给校长,介绍这些同学经过测试证明智力超常。没想到8个月后进行回访,发现这18学生比其他学生学业更优秀、性格更外向、行为更积极。
显然老师们受到罗森塔尔“权威性慌言”误导,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经过长时间跟踪,这些学生长大后比其他学生更杰出、更成功。
因为是罗森塔尔策划了这次实验,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中罗森塔尔的暗示对教师产生了作用,左右教师们对这些学生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待和热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些学生是最有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期待和信任,而这些学生们是感受到的。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待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三
其实“期待效应”常被心理学家应用到自己子女成长中,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和心理咨询专家格桑就是。
格桑女儿初中成绩一般,进入初三,在一千人左右的年级里仅列七百多名(这所中学每年考进成都重点中学的学生不超过一百人),格桑妻子很着急。格桑找到班主任,告诉老师女儿很聪明,只要学习态度和方法得当,成绩肯定能进入年级五十名,希望老师多关注。老师知道格桑是知名的心理专家,他对女儿如此笃定,肯定是有道理的。于是平时多关注他女儿,不断鼓励,不出所料,仅大半年时间格桑女儿成绩突飞猛进,中考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如愿考上优质高中。
显然格桑女儿脱胎换骨的成长过程中,格桑的权威(对青少年成长颇有研究),影响了老师们对格桑女儿的评价和期待,促进格桑女儿学业的飞速进步。
“期待效应”有完整的心理形成机制:“憧憬——期待——行动——反馈——接受——外化”。
具体到格桑女儿成绩提升这一案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这一心理机制:出于对格桑权威的绝对信任,老师对格桑女儿产生美好的“憧憬”(成绩肯定能有较大进步),并有具体的“期待”(成绩名列前茅,考取重点高中),为了达成这一期待付诸具体 “行动”(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使格桑女儿感受到任课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鼓励,从内心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接受”和“反馈”),努力学习,把学习潜能完全激发出来(“外化”),最后如老师所预言,考入重点高中。
以上讲的是积极期待,当然也有消极期待,正如我女儿中考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妻对女儿能否考上优质高中缺乏信心,在言语中无意会流露出来,说些消极想法,扰乱女儿正常备考,挫伤女儿初三以来好不容易培养出的积极期待(班主任一直告诉学生们,班上前15名都能进入好的高中,初三以来,女儿成绩一直稳定10到15名间,事实证明,中考有12名同学达到优质高中分数),最终影响女儿中考的正常发挥。
这不仅仅是我妻的疏忽,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疏忽。记得董卿谈及孩子成长曾说“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应该努力去把自己变得更好。”这也许是父母对孩子期待最好的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