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2013年5月,专门做了汶川地震5周年的系列纪念节目。
(一)
第一个讲了一名老师,地震发生时勇敢地引导自己的学生逃生,每一个学生都生存下来,而自己年仅15岁的女儿却遇难了。
女儿的离去让他和妻子身心遭受巨大打击,沉沦了很长时间。为了摆脱失女之痛,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太太先后两次怀孕,但不幸的是,当胎儿发育到三个月时,在母腹中停止生长,只好中止娠妊。
心理专家认为,妻子之所以怀孕后胎儿无法正常成长,可能与情绪有关,长期积压着对女儿的思念,一方面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阻碍着腹中生命的正常成长。
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他们夫妇做了与女儿的告别,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他们现在快乐的生活着,女儿在天堂里才能安心,也才有可能为女儿生一个小弟或小妹腾出爱的空间。
不育不孕的诱因很多,心理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许快乐可以孕育一切美好、希望甚至生命,而悲伤却会扼杀这一切。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到现在地震过去快七年了,不知五年前的这对勇敢的夫妇是否真的走出了失女之痛,如愿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祝福他们!
(二)
第二个讲一位舞蹈老师在地震中失去自己的双腿和女儿的故事。
节目现场心理专家给她做了一个心理测试,在一排衣服中挑选一件她喜欢的衣服,她选了一件淡色的、轻薄的、休闲式的外套,这件衣服她穿得得体、自然。再选一件她不喜欢的衣服,她选了一件带毛领、较厚的短外套。她穿在身上感觉没有第一件自在舒服,心理专家希望她能穿着做完节目,她答应了,但提出把自己的长发拢起来,后来她坚持端坐着做完节目。心理专家认为这位舞者自我接纳能力较强,那件喜欢的衣服就像曾经的素]健康的自己,而现在穿在身上不舒服的衣服也许就是失去双腿的自己,调整状态,认真面对生活。
其实许多心理疾病与一些人的自我接纳有关,正是长期不能自我接纳,形成心结,并纠结于这些心结,慢慢失去自我,成为一个焦虑、抑郁和各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的人,反而正真迷失了自我。
(三)
最后是一个摄影师和他六个汶川地震孤儿徒弟的故事。
在节目现场,摄影师讲述了他与这六个孤儿相识相知的那些事儿,里面包含着许多困惑。一是觉得自己对他们要求得太多,二是觉得这些孩子对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关爱并没有他们期待的感恩和珍惜。
有位专门从事教育的嘉宾与他做了一个互动:桌上三杯水,一杯有点烫;一杯很温和;一杯有点冷。他让摄影师分别握住这三杯水,请摄影师讲自己的感觉,摄影师说,温水握在手里很舒服,并有一点儿暧意;冷水握着不舒服,时间长了冷得刺手;热水有点烫手,握着握着手有点儿吃不消了。
嘉宾说,这就是我们常给孩子的爱的方式:第一种正常的爱,是和蔼温顺互动的爱,孩子能感受并珍视;第二种是严厉的爱,甚至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漠;第三种爱是溺爱,无条件无原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不恰当的要求);第四种爱是时而严厉时而溺爱,就像一只杯子里不停地轮换着倒冷水和热水,最后杯子可能会炸裂。现实中就有一些父母对待孩子学业上严厉,但在物欲上却很满足,爱的分裂会造成孩子长大后出现人格的错位和分裂。
后来一位孤儿的姑姑现身说法她侄子这五年的成长,也谈了自己的困惑,心理专家试着教她如何与孩子沟通。
(四)
七年过去了,时间在流逝,社会上给予的爱肯定还在继续。重要的是,这些在爱的成长中的孤儿有没有感受到爱并学会爱。
只有感受到并学会爱,才会把爱传承下来,用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