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相声演员》讲的是相声演员张大礼的抑郁人生,张大礼第一次抑郁发作是准备2000年中央电视台元旦相声小品晚会,因节目送后被刷掉了,打击很大,出现了身心症状: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但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但他自此就一直怀疑自己心脏不好。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电视台庆奥运申办成功的文艺演出排练中亦出现过沮丧弃世症状。后来经常出现重症抑郁症才有的症状--幻觉。在与现场专家彭凯平的交流中发现他有完美主义倾向:利他、敏感、小心谨慎、评价焦虑、对事物有控制心等引起抑郁症的性格特质,同时认为他骨子里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外界的表现带有表演的成份。
心理专家很欣赏张大礼有自己的纯粹的爱好--收集鞋拔子,通地把玩和收藏这些东西让自己内心安定下来,这一爱好本身就具有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同时看到他有着克服抑郁症的性格优点:认识到自己得了抑郁症,坦然地承认并勇敢地克服;在利他中忘我,在助人和交往中获得快乐;感恩,在感恩中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表述,叫“外向性孤独症”也许比较适合曾经的张大礼,现在他仍在服药,但从心理层面上已从抑郁症的状态走出来了。
《缺“爱”的少女》讲的是一个刚上高三的女孩突然不愿意上学,既与父母与她平时的交流方式有关,也与她初中在学校生活的一段经历有关:初中住校期间,同宿舍一位女生联合其他同学孤立她,从此产生与同学相处的不安全感;她很在乎十七岁生日,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已提醒过父母,父母也承诺一定陪她过生日.但由于那段时间家里装修房子,父母遗忘了她的生日。等到晚上十点,父母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她强烈地感到了自己被忽略了,很生气,买了一块蛋糕,闷闷不乐独自吃着。而此时的父母认为她已这么大了,却不体贴父母的辛劳,也很生气,数落了她,并动了手。暑假过后,高三了,她开始惧怕上学。一个人呆在家里,这时的父母也很差急,但仍是用抱怨的方法敦促她上学,适得其反。
在心理咨的开始阶段,她的父母仍未反思他们与女儿交流方式的不妥,还一味地指责她,后来在嘉宾和心理专家格桑的提醒下,略有醒悟。节目的最后阶段,格桑把她们母子带入“心灵密室”用心理技术帮她重拾信心,同时指导她母亲怎样与女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当他们母女离开了“心灵密室”,内心已感受到久违的暧意,而她已有信心回到学校,从新开始自己的学习。而父母也愿意平时多从心灵层面上与女儿交流,陪伴女儿一起成长。
人们常用“同频共振”来比喻在人际交往中两个人心灵的契合,即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常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
我们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也应做到“同频共振”,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有共鸣,不能以别的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也不能拿自己曾经的自觉和苦难与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作比较。也许他们真的有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孩子,或不如自己同龄优秀懂事,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一个,我们家长要庆幸自己拥有一个与别人家不一样的孩子,多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忽视孩子身上的弱点,用智慧的方式提醒孩子身上的缺点,帮助他们改正。
成才是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共同期待,但拥有身心健康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更好地体验幸福、拥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