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我哭,我哭哭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凯伦3岁时,会说很多话了,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高峰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发现和熟悉语言。
她的母亲忙着做家务,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注意她在说什么。只有当凯伦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烦的声音说话时,母亲才会去关心发生了什么问题,察看她有什么需要。
这样的母子互动行为发生了几次以后,凯伦就学会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声音去吸引母亲的注意。有一天她的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爱哭闹的孩子。她烦恼地跟别的母亲抱怨凯伦的这种行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做法造成了这种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曾用白鼠做过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他把一只白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刻有一颗食丸滚入食物盘,对它的这个动作进行奖励(强化)。几次过后,白鼠踩杠杆的频率增加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原理: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
看看凯伦的例子:为什么她会变成一个爱哭闹的孩子?正是因为她的母亲强化了她的哭闹行为!当凯伦发现每次她哭闹尖叫的时候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她的哭闹行为自然而然被强化了。当然,行为能被强化,也就能被消退。了解以下关于强化的定律,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有章可循了。
一、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最终将会消失。
动物界提供了许多关于这类“消失”的有趣例子。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头晕脑胀。后来,梭子鱼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学习到”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对于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强化/消失定律同样适用。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脾气不太好,很容易生气,而且一旦不高兴就会乱砸东西,在地上打滚。
有一次这个朋友带孩子到我家玩,就因为一辆玩具火车发生了状况。汤玛斯是大宝最喜欢的一辆火车了,那个孩子拿着汤玛斯,大宝想拿回来。我朋友见状就让他儿子把汤玛斯还给大宝,他可以玩其它车。这个孩子一下子爆发了,哭着把火车砸到墙上,他的外婆去劝他,他又把其它车捡起来砸向外婆。
我家大宝见状有点吃惊,估计他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这样来出气。我立刻把他抱出这个房间(怕他学样)。然后,我对其他人说:“我们来冷处理。大家都不要去理他。”于是我们都在客厅讲话吃东西,让他自己呆在那个房间里。这个孩子东西是不砸了,但是躺在地上哭,然后越哭声越小,慢慢听不见了。他妈妈看他差不多平静下来了,就进去和他讲道理。最后让他说“对不起”的时候,他也说了。
以后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他爸爸妈妈就进行冷处理。几次之后,这个孩子的乱发脾气的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对脾气急躁的孩子,还是对性格安静的小孩,强化/消失定律都不会一次奏效,父母要学会坚持,不因孩子哭闹而心软,不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了。
二、奖惩一致,是有效运用强化定律的关键。
强化定律对孩子行为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家长经常在不经意中对孩子强化了我们不期望的行为,弱化了我们重视的行为。
有些时候,父母的奖励或惩罚的行为会让孩子迷惑不解,致使强化完全失去了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卡尔·威特牧师在他的名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次经历:
在一次散步中,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起来,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
我问史密斯太太:“您为什么要责骂女儿呢?”
“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这样回答。
“可是,您为什么又给了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为了给她受责骂的补偿?”
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
这时,她的小女儿也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骂之后为什么很快又得到了点心。
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见解。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向孩子解释你的行为(为什么要批评他,或者为什么要表扬),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消退。
三、掌握主动,确保强化这一学习过程得以完成。
强化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成人也在按照自己得到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孩子们也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来训练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希望的行为。
例如,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动的地方时,比如迪斯尼乐园,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或奖励父母的这种行为。
也有一些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会以 “你不再爱我了”相要挟,因为他们都知道父母渴望表达爱。这时千万不要因感到内疚而放弃原则,你应该比孩子更清醒地认识到,你爱你的孩子,惩罚他并不意味着你不爱他。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我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肯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错事,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你不用担心他们会搞不清爱他们和对某件特定事情不满的关系。相反,你要在强化训练中掌握主动,才能让孩子学会你期望的行为。